时间:2025-08-0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混凝土泵车,是现代建筑工地的“钢铁巨臂”,其操作安全至关重要。然而,近期有市民向我们反映:想办一张混凝土泵车操作证,竟遭遇了“办证无门”的尴尬。这张证,究竟是否正规?办证的堵点又在何处?更令人担忧的是,当正规渠道被堵死,“花钱买证”的灰色通道却异常通畅。“山寨证书”的滋生土壤,探寻监管漏洞的破除之道,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清障护航
今年5月,何先生(化名)应聘黄石港区某商砼企业的混凝土泵车驾驶员。企业要求:除B2驾驶证外,必须持有混凝土泵车操作证,以满足工地施工需要。
黄石某商砼企业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像这样一台泵车,一台都是几百万,我不可能随便交一个(人)随便伸手就搞。而且这个东西在工地上面有很多的一些意外情况,一旦出了(事)的话,可能就是安全事故。
混凝土泵车的折迭臂架长达数十米,开展泵送、浇筑等作业时,对于驾驶员的操作精度和安全要求都很高。持证上岗,是业内的普遍规则。
黄石某商砼企业工作人员:(费用)肯定是个人自己出了,你又没挂靠企业。那你自己拿到证,你自己不花钱学,哪个给你学,是吧?
然而,当何先生准备办证时,却陷入了迷茫。他跑遍应急管理、市场监管、住建等可能管理特种设备或作业的部门,得到的答复惊人的一致:不归我管。记者前往这些部门咨询,得到的也是同样的答复。
黄石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泵车它可能是属于特种设备,如果特种设备的话,它属于市场监督管理局,我们没有这个证。
一张企业要求、个人需要的证书,在正规部门却“查无此证”。这张混凝土泵车操作证,疑点重重。这仅仅是部门间的“踢皮球”,还是暴露了监管体系中的真实“断点”呢?办证无门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大的监管漏洞?
正规渠道走不通,何先生和许多从业者就将目光转向网络。搜索发现,“混凝土泵车操作证”赫然在目,号称“全国通用”。在湖北,发证单位多为“湖北省城乡工程机械管理中心”等机构。记者调查发现,该中心虽冠以“省”字头,实为一家有限合伙公司,在黄石、大冶设有分支机构。
湖北省城乡工程机械管理中心大冶分中心工作人员:你确定要的话,你就把资料都给我,把钱交给我,我就给你办了。
湖北省城乡工程机械管理中心大冶分中心工作人员:这个证如果你加急的话是一千块钱,如果不加急是九百八十元。
证,能办,交钱就行。根据企业大厅张贴的《湖北省工程机械服务费收取标准》,980元对应的名目为安全操作综合培训费。那么,这里又是怎么培训和考核的呢?工作人员拿出一份《工程机械安全操作理论试卷》和参考答案,当场开卷考试。
湖北省城乡工程机械管理中心大冶分中心工作人员:最后一道题你自己答,我不会给你一百分的。(就)证明你可以开(泵车)。
记者在该公司网站查询发现,其根本不具备培训资质,所谓的“培训考核”,实际上是“走走过场”。在淘宝等电商平台,混凝土泵车操作证更是被“明码标价”:300元,无需考试,提供个人信息即可,“全国通用,扫码可查”。如此轻松获得的证书,效力如何?官方部门给出了明确答复。
黄石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我们知道有这样一个证书,但它是一个协会,它不是一个官方的一个组织,它不具备说有哪个主管部门委托他们来代发证等等这些情况。
黄石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没有,没有说认可这个。至于你们认可与不认可,我们都不管。
这就是典型的“山寨证书”——非官方认可,效力仅由发证机构自说自话。记者了解到,在工地操作混凝土泵车,政府监管部门及施工方并不强制要求此证,但商砼企业出于规避自身风险、证明员工“资质”的考量,往往主动或被动要求员工办理,甚至会列支专门的资金送员工集中统一办证。
黄石某商砼企业工作人员:你没有这种相应的上岗资格证,你上岗了,到时出了什么问题,你去找谁呢?是不是啊?一般我们知道的是,相应的这些厂家可能是一年的或者什么样,一起组织培训搞的。
然而,这种靠花钱、走捷径获得的证书,含金量为零,既不能提升安全水平,也无法保障操作技能,反而成了企业安全管理的形式主义负担,和从业者的额外经济成本。
正规渠道“无门”,灰色市场“有路”。一张不被官方承认的“山寨证书”,何以成为行业的“通行证”?这背后,是监管的缺位,更是市场主体的无奈选择。
像“湖北省城乡工程机械管理中心大冶分中心”这样的第三方公司,本应在相关部门备案并接受监管。但记者在黄石市应急管理、人社、住建部门查询,该机构“查无此人”。
黄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社会上很多那种自己在哪个什么行业搞个什么授权,他就在那里培(训),其实都属于不规范的那种培训机构。但是我们是没有执法权,没有经过我们,也没在我们这里备过案,你说我去找他,我也没有那个管理权限。
大冶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因为是谁审批谁负责嘛,相对来说他那个审批权限没有在县级,更没有在地级,在省级。那就是说,我们实际上对这个学校(公司),严格意义上是管不了的。
审批层级高、地方监管难、部门职责不清,构成了这类“山寨”发证机构的“护身符”,使其得以在监管夹缝中“野蛮生长”。
治理乱象,国家层面已有行动:2022年,人社部曾对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开展专项治理,严厉打击机构和单位虚假或夸大宣传,甚至假冒权威机构名义组织培训、评价、颁发证书等行为,再次明确只有列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证书,才是国家认可的。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其认定的建筑施工特种作业只有“六大工种”,且设置了“兜底条款”——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认定的特种作业工种,也可以纳入“国字号”。根据文件精神,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就将“建筑混凝土泵操作工”纳入考核、发证、从业和监督管理,让“山寨证书”变成“认证证书”,填补了监管空白、堵住了监管漏洞。但目前,湖北省尚未出台相关管理办法。
湖北理工学院经管学院副院长 黄小荣:混凝土泵车市场保有量虽然不大,但是它的操作安全却是至关重要的,它的资质认定目前出现了非常大的监管真空,所以亟待明确由哪个部门来牵头。针对目前的现状,建议上报到省里联合调研,根据设备的属性、操作风险等因素,明确这个岗位是否需要纳入到特种作业管理范畴。如果需要的话,就应该尽快地明确培训考核标准,由谁来发证、由谁来进行监管,如果不需要强制认证的话,那么应该由相关权威部门发布明确的指引,搞清楚市场的认知,避免企业“自设门槛”。
一张“混凝土泵车操作证”的荒诞之旅,映射出职业技能认证领域的深层困局:监管的模糊地带,成了灰色产业的沃土,让市场主体被迫承担制度成本。它启示我们:
监管真空即是营商痛点。当企业为规避风险不得不寻求“山寨证书”,当从业者为求职被迫支付“买路钱”,这不仅增加了市场主体的负担,更侵蚀了公平竞争的营商土壤,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谁审批谁负责”不能成为“管不了”的挡箭牌。“管不了”的背后,是协同治理机制的缺失。堵住“山寨证书”的监管漏洞,相关部门拿出的不该是“我不管”的态度,而是“我要管”的决心。
根治需标本兼治。短期需重拳整治违规发证机构,切断灰色链条;长期则需明确职业资格管理边界,填补监管空白,建立权威、透明、便捷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让每一张证书都名副其实,让每一次培训都物有所值,这才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
一张混凝土泵车操作证,背后是监管的模糊地带,也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从“山寨证书”到规范市场,从“踢皮球”到“兜住底”,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在于让政策不留空白、让监管不留盲区。只有当每一张证书都经得起检验,每一次培训都真正提升技能,我们才能说:这里的市场,公平、透明、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