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1952年,学校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着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名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是新中国建立的
2014年,学校牵头的,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
建校七十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6万余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栋梁和骨干。
党和国家领导人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范长龙、郭声琨、刘晓峰等都曾在校学习,另有41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宝武、北汽、河钢、中铝、一重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重要领导岗位。学校被誉为“钢铁摇篮”。
学校本部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全校占地约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94.11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安全监管监察科技支撑工程,6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
学校现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6个本科专业。
学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2017年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冶金工程、科学技术史获评A+,材料科学与工程获评A)。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3351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669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773人,其中专任教师1940人(含自主招收博士后),在站博士后314人。
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双聘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双聘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7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4人、青年拔尖人才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青年教师奖/新世纪优秀人才103人。
2020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老教授回信。
今天,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师生正满怀信心,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把北京科技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有重要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奋进。
世界第一台弧形连铸机、第一台完全国产化机器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第一台工业性电渣熔炉装置、第一台大型电渣炉、第一枚洲际运载导弹、第一台十万次每秒以上晶体管计算机的体系结构、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建设到自主研发、自主制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蒸汽发生器生产线……每一个“第一”都是专属于北科人的荣耀。
2012年6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连续6年出任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的刘峰,是北科大矿机专业1979级校友。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北京科技大学韩静涛教授团队制造的大型展开系统“机械臂”随嫦娥四号飞赴月球,开启人类的首次月背之旅。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这个被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建筑背后也有2016届北科校友雷素素的身影。作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工程总承包部科技中心主任,亲眼见证了北京南六环外一片荒地上这个“奇迹”的诞生。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踏上火星,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北京科技大学韩静涛教授科研团队制造的“航天器展开系统弹性伸杆机构”再一次随队出征,继续参与书写中国航天的辉煌篇章。
深入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本硕、本博贯通培养机制。2022年,共4752名同学获得奖学金,4450名同学获得荣誉称号,2220名毕业生进入海内外知名高校深造,921名毕业生奔赴祖国中西部建功立业。
学校多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荣获2022年全国暑期实践大学十强。
学生团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大赛等竞赛中屡创佳绩,MEI机器人团队、智能车队先后获评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学校积极营造“科学与艺术共融,人文与创新并存”的校园氛围,学生艺术团屡获佳绩,原创校史话剧《绽放》获得校园戏剧最高奖。
学校先后被授予“北京市文明校园”“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及“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学校的体育竞技水平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北京乃至全国享有盛誉,涌现了一批以李敏宽、楼大鹏、巩立姣为代表的国家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官员。学生田径代表队在全国及北京市高校竞赛中数度摘桂;女篮代表队在北京市高校联赛中连续12次夺冠。
学校体育馆作为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竞赛场馆,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柔道、跆拳道,残奥会轮椅篮球、轮椅橄榄球四项赛事,学校体育馆团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北科大作为五棵松场馆的主责高校,为团队平稳运行和赛事胜利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让五棵松体育中心“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赛事赢得世界赞誉。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奉献青春,服务人民,用青春和汗水践行“求实鼎新”的校训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北科大金名片增色添彩。
北京科技大学青年突击队,关键时期第一时间投身入境进京人员新国展集散点,为首都防疫工作筑牢“第一道防线”。
爱北科的柿子文化节,近距离接触挂满枝头的柿子,还能亲自动手参与“美柿”的制作,校园中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吾肆放歌校园歌手大赛,让音乐与梦想交织,洋溢着青春色彩,传递着热情朝气。用歌声抒发情感,以歌词表达爱意。
社会实践如火如荼地开展,找队伍,集人才,去家乡调研实践,真正深入生活,观察生活。 参与志愿活动,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