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27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同治年间,新疆巴里坤被叛军围困,总兵何琯率四千守军苦守十三年。他们吃树皮、啃皮甲,宁死不降。光绪二年,率军收复新疆,在戈壁滩遇见衣衫褴褛的何琯等人。左帅含泪问:你们怎么活下来的?何琯答:天天盼着大帅来!清廷就像一棵长着白蚁的大树,一开始不过有些痒,清廷只顾着枝叶繁茂长得好看,回过头来,树干已经被白蚁噬空。短暂的太平天国运动只是清廷衰落的警告信号,在清朝统治者以为大权在握的时候,辽阔的新疆被外国侵略者盯上。在连接西北和东边通道被阻断后,两地通信断绝,尸位素餐的清朝统治者个个胆小怕事,不愿意领兵前往平乱。巴里坤岌岌可危,何琯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振旗鼓,固守城池需要万众一心,何琯带领戍边的战士开垦荒地,此举得到了百姓们的认可支持。何琯担任着守城和攻敌的双重任务,巴里坤是最后的底线,因此只能趁敌人懈怠之时,主动开门突袭。不管是叛乱的贵族,还是英国和沙俄的军队,都知道巴里坤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打下巴里坤,是征服新疆至关重要的一步。随着战事的蔓延,新疆与内地之间交通隔绝,巴里坤完全被困在了荒漠中间,本就不多的粮饷无以为继,巴里坤逐渐陷入弹尽粮绝的绝境。人在城在,何琯带领士兵转为守势,加固城门抵御外敌。一次次向清廷传达的求援杳无音讯,城外敌人的呼喊此起彼伏。何琯能做的只有战斗,战斗到精疲力竭也要爬起来继续,何琯坚信,只要坚持下去,清军的援助就一定会来。一开始,何琯告诉将士们再坚持一个月,1000多人依靠着城门厮杀,战士的吼叫响彻震天,敌人的鲜血染红了城门。1000人死伤只剩800,何琯告诉活下来的人,再坚持半年。800壮士气盖山河,让巴里坤的城门成为一道无法跨越的绝境长城。敌人可以杀死饥饿的战士,却无法打开战士精魂铸成的城门。城门外叫降的喊声终日不绝,城门上何琯唱着家乡小调,始终握紧手中的大刀。漫漫黄沙之中,何琯遥遥望见迎风招展的旗帜,明亮的旗帜如同太阳,驱散了十三年连绵不断的孤城迷雾。衣衫褴褛的百名战士,拉掉门闸,推开吱呀作响城门,十三年间巴里坤第一次打开城门,这次他们迎接的是自己的军队。看着气势浩荡的大军,扬起尘烟滚滚,何琯泣不成声,他的战士也相拥而泣,为十三年的坚守,为终于的得到援军的喜悦。巴里坤再度焕发生机,这座曾被遗忘在大漠的孤城,成为清军进疆的驻地,为收复新疆胜利打好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