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长洲社区醉龙系侨心烟雨续新图

时间:2024-05-26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烟雨濛濛溪水头,长洲莫即是瀛洲。凭君为拨群峰看,似有玲珑十二楼。”这首出自明代诗人、书画家伍瑞隆“香山八景”之一的诗作,描写的便是“长洲烟雨”,如此奇观,源自中山市西区街道长洲社区。

  长洲多秀色,自古出风流。史料记载,长洲已建村700多年,历史上名人辈出,涌现“菊花状元”黄绍昌、着名报人黄冷观、航天专家黄焕章等仁人志士;文脉深厚,这个面积仅5平方公里的小村落,存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黄氏大宗祠和烟洲书院,诞生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醉龙)。

  形醉意不醉,龙舞故乡情。每逢四月初八浴佛节,村中男女老幼聚在一起,港澳和海外乡亲如约而至,感受儿时的故乡印记、体验祖辈口耳相传的民俗活动——醉龙舞。同一时间,在澳门议事亭前地,与长洲醉龙“同根同源”的巡游活动,同时起步。

  长洲,古称烟洲。南宋时期,这里是香山县(今中山市)仁厚乡下辖的海岛,每逢烟雨天气,人们从远处遥望烟洲,只见一片朦胧,犹如仙境。后人称此景为“长洲烟雨”,为“香山八景”之一。

  长洲烟雨,奇观胜邑,向来为文人墨客所好。明代诗人黄仲翁曾如是描述:“柳暗溪桥路,云封古洞门。牧童村外笛,驱犊下黄昏。”时隔百年,溪过石桥、牧童驱犊的田野风光不再,但在车水马龙的富华大道旁,“长洲烟雨”牌坊依旧古朴。

  自牌坊入,来到长洲西上街8号,一座龙船脊、硬山顶,有着典型蚝壳外墙灰塑博古脊的宏伟古建筑豁然耸立,这就是长洲(包括后山)黄氏子孙纪念开村始祖黄敬斋及早期祖先的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黄氏大宗祠。

  黄敬斋,新会县杜阮村进士,为史料记载中山“出国第一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黄敬斋奉命到安南(今越南),归国途中遇飓风漂泊至香山,后辞官迁居于长洲,成为该村黄姓后人的始祖。自此,黄氏在长洲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得开风气之先。清末民初,大批长洲人到海外谋生,主要前往秘鲁、澳大利亚、北美地区和南洋群岛发展。目前,海外华侨和港澳乡亲逾千人。

  游子在外,黄氏大宗祠成为海外乡亲心中的故土坐标。近期,中山西区长洲社区黄氏大宗祠管理员黄灼文,就一直在等待一个归乡游子——哥斯达黎加(现名为卡尼亚市)的开埠人之一、长洲籍华人黄渭潮的侄孙加布里埃尔·拉米雷斯(音译)。

  1902年,15岁的黄渭潮离开长洲,到哥斯达黎加谋生,开过药材店、杂货店,办过运输业等,建树颇丰。人在海外,情系故乡,黄渭潮一直未能回到故土,但却将对祖国、对故土对思念寄托在后辈身上——他将其中2个儿子取名为念中、念华,2个女儿取名为念长、念洲。

  这样的思念,在黄渭潮离乡105年后终得圆满:2007年,黄渭潮的孙女马格达·阿奇奥漂洋过海到长洲寻亲。当她把祖父的自画像摆放在黄氏大宗祠内、深情地鞠躬致意时,一个跨越百年的寻根心愿终得实现。

  圆梦故乡,未有终止。2024年4月,黄灼文接到一个委托——哥斯达黎加侨领、长洲籍华人黄耀佳提出,希望其帮助加布里埃尔·拉米雷斯找到祖屋、祭奠祖先。按照计划,今年8月,加布里埃尔·拉米雷斯将和女儿一同踏上长洲社区的寻根之旅。

  风起长洲文脉盛,弦歌不辍群英荟。如果说黄氏大宗祠是长洲人的根,那么创办于清朝同治十二年的烟洲书院,就是长洲人乃至中山人的精神家园。

  青砖灰瓦、飞檐流拱,位于西区长洲狮山东麓的烟洲书院,迄今有150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山市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书院。钟灵毓秀出贤俊,烟洲书院走出了一批批经邦济世之才、卓然超拔之士,如“菊花状元”黄绍昌、着名报人黄冷观、航天专家黄焕章、数学家黄垣章、当代着名美术家和书法家黄苗子等。烟洲学子,遍布世界各地。

  春风化雨满桃李。20世纪30年代,烟洲书院更名为烟洲小学,办学传统一脉相承。烟洲小学校长苏建强介绍,该校开辟了中国义务教育先河——在建校之初就实行“黄氏子弟免费读书”约定。20世纪80年代初,烟洲小学校友会成立,新教学楼筹建计划很快提上日程。当时,新教学楼大部分资金均由校友会捐助,其中黄祖芬、黄泽兴等港澳乡亲仅建校基金一项就捐赠20多万元,黄永亨、黄国伟等乡亲则捐赠了录放机、摄影机、空调等一批教学设备。“这在当时是很紧缺的物资。”苏建强说。

  今年近80岁高龄的澳门籍乡亲黄德九,是澳门西区联谊会副理事长,是烟洲小学新校区捐建的重要参与者,一直为家乡建设奔走出力。2023年,在烟洲小学150周年庆典上,黄德九和海内外校友们回到烟洲小学,第一件事就是看望栽种在学校两侧的大榕树和木棉树——这是游子对母校最深刻的眷恋,这两棵古树,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烟洲学子的成长和发展,历经百年风雨而繁茂依旧。

  不仅捐资助学,在长洲社区迈向现代化进程中,华侨华人和港澳乡亲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仅1979年到1987年间,侨胞和港澳乡亲对家乡的捐赠项目不下60项:旅居加拿大的老华侨黄官社参观长洲制衣厂时,当即提出捐一台电动衣车;港澳乡亲黄昌、黄流、黄祖英、黄润海、黄汉均等人,捐赠了长洲、后山两地街道的水银灯,点亮了长洲的夜晚……娱乐凉亭、宗祠庙宇、颐老康乐苑等基础设施的翻修和建设,皆离不开长洲华侨和港澳乡亲的鼎力资助,公益事迹不胜枚举。

  位于西区长洲社区居民委员会对面的长洲颐老院,前身是长洲颐老康乐苑,由长洲籍旅美华侨易象球、黄少仪夫妇于1987年捐款6万美元建成。在长达30多年时间里,颐老院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长洲人。如今,历经整修的颐老院将成为社区的长者饭堂,兼备其他服务功能,配套全面升级。

  烟雨看不厌,岐水趣何长。改革开放以后,长洲人敢为人先,在侨胞和港澳乡亲的助力下,很快从一个农业村落变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洲从办石场开始,集体企业大放异彩。1982年,长洲引进首家“三来一补”企业——长洲手套厂。随后,工业园区崛起,服装厂、机械厂、包装印刷厂等如雨后春笋涌现。到20世纪90年代,第三产业开始崭露头角,农民办宾馆、酒店成为佳话。其间,长洲创下多个“全市第一”:率先建立中山市农民退休社会保障体系、首次在中山农村推行股份制、第一个兴建全市农民新村……长洲,一度成为全市集体经济和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标杆。

  长洲风云道不尽,更吹烟雨物阜康。历经700多年发展,长洲社区迎来新发展阶段,深厚的侨迹遗存,也将迎来新生。

  当前,长洲片区启动旧改项目,涉及西村、北村、中心村三个自然村以及安居小区,改造范围总占地面积约74万平方米——这也是西区街道首次实施公开招投标选取前期咨询服务企业的四个项目之一,入选中山市城市更新实施计划。摒弃“大拆大建”理念,长洲社区的改造项目聚焦修旧如旧,根据长洲片区旧改项目规划,未来将打造为岭南建筑群落博物馆、中山都市中央文化区、西区文旅服务新名片。

  “我们希望通过旧改,进一步改善长洲社区人居环境,做好历史文化古村保护,提升集体物业价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长洲社区党委书记黄洪锐说,长洲将一手抓高质量发展,一手延续文化根脉,把长洲旧改项目打造成新标杆。

  与此同时,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也在同步推进。按照长洲社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黄氏大宗祠、烟洲书院、黄健故居等各级文物保护建筑及290多栋有价值传统建筑,以及醉龙舞、扒仙艇、左手棍等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纳入保护范围,长洲社区朝着村落环境质量再提升、建筑功能再活化、文化遗产再挖掘的方向发展,通过活化侨迹侨史,打造长洲链接世界的新纽带。

  2024年5月15日,值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自黄氏大宗祠起步,长洲醉龙队、长洲北堡醉龙队两支队伍分两个方向开始游行。同一天,“鱼行醉龙节”祭祀祈福仪式在澳门举行。

  这是中山长洲海外乡亲共同的乡愁,这是同属于粤澳的民俗盛事。在中山和澳门,醉龙舞都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两地的醉龙舞,都源自中山长洲。

  史料记载,醉龙是古代香山民间特有的一种舞蹈,它起源于宋,盛于明清。澳门原属香山县,随着清代以来的移民潮,不少中山人到澳门做鱼类买卖,为续思乡之情,便将舞醉龙的习俗带到澳门。如今,澳门鲜鱼行总会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如期举行“鱼行醉龙节”,与中山长洲醉龙舞跨越时空共舞。

  不仅有时空的交错,更有两地文化的交流。黄金渐说,中山长洲与澳门的醉龙舞交流已经持续多年,经常联袂演出。走进黄金渐的凉茶铺,还可看到一组镀金的龙头、龙尾,这是由澳门中山西区联谊会于2015年赠予中山长洲醉龙队的礼物。

  香港中山侨商会顾问、长洲北堡醉龙队副会长、中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长洲扒仙艇传承人黄仲钧,是长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者。1979年,黄仲钧离开长洲前往香港、澳门谋生,2016年回到家乡,投身于长洲北堡醉龙醒狮武术训练基地建设。今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上,78岁的黄仲钧老人再次出现在醉龙舞巡游队伍,将“步醉心不醉”的舞姿演绎得淋漓尽致。

  同黄仲钧一样关注家乡文化发展的华侨华人、港澳人士不在少数。长洲籍澳门人士黄德九,也经常到长洲北堡醉龙醒狮武术训练基地授课,传授醉龙醒狮文化。他们不仅提供捐赠,更言传身教,延续文脉。

  时至今日,如何走出中山、走向国际,仍旧是醉龙舞传承人在思考的问题。近年来,黄金渐带领长洲醉龙队先后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中山文化旅游推介澳门站活动等大型展演活动,一步步打响了中山醉龙舞的知名度。

  今年9月,以黄金渐为首的长洲醉龙队还将走出国门,受邀到海外表演。走向国际舞台,醉龙舞将链接起更为广泛的侨心、侨力。

  “如果说烟洲书院是长洲的文化之魂,那么黄氏大宗祠就是长洲的文化之根,它们都是链接海内外长洲人的重要元素。”广东华侨历史学会会长、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张应龙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醉龙舞在联系海内外长洲人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链接海内外长洲人的重要文化纽带。

  近年来,西区街道每年都会举办醉龙文化节活动,邀请侨胞侨属、港澳乡亲回乡参加巡游庆典,推动醉龙舞走出中山,走进港澳乃至海外文化交流活动中,是中山文化名片的代表。张应龙表示,要用好醉龙舞这项非遗,争取各部门支持,推动醉龙舞走向更高的平台,通过醉龙舞项目加强海内外文化交流,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展开宣传,扩大醉龙舞的影响力,将其打造为侨村的重要文化品牌,成为长洲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

  长洲社区华侨和港澳同胞约2000人,主要分布在加拿大、秘鲁、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