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秤(chènɡ)签(qiān)是真的吗?

时间:2023-07-1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因为,这里是改革先锋、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杰桑索南达杰牺牲后的第2年,可可西里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3年后,可可西里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年后的2000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2003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它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加乡成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三江源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索加及可可西里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组成部分;2017年,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自然遗产

  2023年6月,作为西海全媒体采访组的一员,记者再次前往平均海拔4700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采访我省平均海拔最高的乡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中华水塔”的故事。

  “君曲村。”2016年8月27日下午,当7岁的彭措扎西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这三个字时,我才知道当天在车上颠簸了8个小时后,最终要到达的地方。

  “在君曲村的什么地方?”为了问出确切的采访位置,我再次询问。可这个问题难住了彭措扎西,他在几位长辈间来回走了很久,才确定这个地方叫“君曲村切果阿米滩”。

  当天8时,我和几名同事从治多县城加吉博洛镇出发,前往268公里外的索加乡采访。临行前,一名水果摊老板告诉我,索加乡只有4个村,路也很好找。

  然而,我们翻山越岭,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直到当天16时许,也未能赶到乡政府所在地。途中遇到几名牧民后,我们立即下了车,和他们聊了起来,看能不能了解一些索加的故事。我们向一名正在使用牛皮风机烧茶的牧民说明来意后,他笑着点头,我们围坐在他的身边和他聊天。

  “你们来的正是索加一年四季最美的时候:数万个水塘清澈见底,连在一起就像数万面镜子;还有切果阿米滩成百上千头的藏野驴,体型健壮,身姿矫健地奔跑在牧场上;还有无数眼泉水从地下喷涌而出,流向几十公里外的通天河”我们从牧民扎巴的描述中,看到了此行采访的希望。

  我们和扎巴聊了一个多小时后,赶到了几公里外的采访地一片开阔的河谷草原上,50多名牧民扎着帐篷在举办藏野驴文化保护节。

  彭措扎西就是在这里认识的。那天,他骑着一匹小马,来回在草场上表演各种骑马飞驰的姿势,敏捷的身影吸引了我。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开始,彭措扎西的父亲被聘为生态管护员。此后,父亲在外出巡护时,经常带着彭措扎西一起骑马巡护。

  当天的文化保护节上,两位老人被牧民围在中间,讲述千百年来当地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故事。索加乡政府工作人员还讲解了我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生态公益性管护岗位后,对生态保护工作带来的好处。

  18时许,大雨即将来临,文化保护节还在继续,我们看着身后的一道道雨后彩虹,急匆匆赶往268公里外的县城。次日凌晨1时许,我们顺利到达县城,回想这一天的采访,天边的索加果然名不虚传。

  从2014年起,我多次到三江源地区采访,最向往的采访场景还是可可西里巡山队员描述的:在卓乃湖畔搭帐篷,守护藏羚产羔时,经过一夜的休整,次日梦醒时分,你的四周是数千只藏羚,不敢起身,不敢出声,只想静静地看着它们。

  这样的机会,2020年我曾经遇到过一次,可到治多县后因为其他工作安排,未能成行。好在2022年6月初,又有了一次机会。

  去年6月,当西海全媒体采访组赶到索加乡君曲村切果阿米滩时,我震惊了。眼前数公里的范围内,全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藏野驴。山巅、山脊、山腰、盆地、小溪边上、公路两侧到处是藏野驴,我拿起相机,迅速定格这难得一见的画面。这也是我在三江源地区采访时看到藏野驴种群最多的一次。

  接下来的半个多小时内,我试图靠近藏野驴,可我每往前走一步,藏野驴就顺势往前挪动好几步。为了不打扰它们,我就坐在牧场上静静观察。

  在眼前80多米外,有一只头高高抬起的藏野驴,也在观察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往前走一步,它会通过鼻子大声哼一口气并挪动步子,走到稍高的草场继续观察我们的动静。它是藏野驴种群中负责警戒的那一头。整个藏野驴种群显得平静而悠闲,有的在追逐打闹,有的在相互整理毛发,还有的追着刚出生的小藏野驴嬉戏奔跑。

  除了藏野驴,这里还是长江源区雪豹集中分布的地方。科研人员在索加乡共识别出了29只雪豹个体,并通过模型计算出研究区域内共有41只雪豹,种群密度达到了每100平方公里3.1只雪豹,索加成为三江源区域雪豹密度较高的区域之一。

  2018年,通过自然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国内外观众首次了解到生活在索加乡包括雪豹在内的生物多样性。

  2023年6月1日,我又前往索加,这一次真的到了索加乡政府。我们沿着去年建成通车的二道沟至索加乡公路急驰,这一次沙石路变成了柏油马路,我们走走停停,花4个多小时顺利从治多县城赶到了索加乡政府。

  当天17时许,我们从索加乡政府,沿着宽阔的莫曲河道,宽广的通天河谷,一路向西,向唐古拉山镇进发。这一路上,我们看到了万里长江源头的样子。

  傍晚时分,通天河畔刮起一阵阵大风,继而吹动沙尘,沿着河谷向东吹,一直吹到了莫曲与通天河交汇的地方烟瘴挂大峡谷口。这一刻,宽数公里、长数十公里的范围内,依然能看见藏原羚、藏野驴、野牦牛等野生动物成群现身。

  这里也是长江源区最吸引人的地方。莫曲村生态管护员香巴求培介绍,沱沱河、当曲等河流汇合成为通天河以后,这里成为长江源区辫状水系发育最完整的河道,长期以来,这里的河谷滩地是各类珍稀野生动物的迁徙廊道,一年四季,总有白唇鹿、藏原羚、藏羚、雪豹等珍稀物种,或踩着冰,或游着泳,在两岸往返。

  6月2日,我们从唐古拉山镇出发,经五道梁、索南达杰保护站、不冻泉保护站,赶到昆仑山口。直到走完这所有的路程,我们才知道,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只是治多县索加乡莫曲村的一部分。

  这就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任治多县委副书记、索加乡党委书记杰桑索南达杰提出保护可可西里的原因:即便可可西里人烟稀少,索加乡要努力把可可西里这片野生动物的家园守护好。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可可西里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索加乡坚定生态保护优先的思路,在4个村建立藏野驴、野牦牛、雪豹等7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建起16个保护站,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的生态管护模式。

  索加乡乡长老沙开周说,索加乡是青藏高原腹地的生态牧场,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在改革先锋、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的引领下,一代代索加人从这里出发,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