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气候变暖动物变形

时间:2023-05-22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气候变化不仅是人类需要面对的问题,动物也必须适应它。随着地球变热,一些温血动物正在“变形”,它们的喙、四肢和耳都变得更大,以便更好地调节体温。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鸟类专家Sara Ryding在9月7日发表于《生态学与进化趋势》的一篇综述中描述了这些变化。

  “很多时候,当主流媒体讨论气候变化时,人们都在问‘人类能克服这个困难吗’或者‘什么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时候认识到动物也必须适应这些变化了,而且这些变化发生的时间远比大多数进化的时间短。”Ryding说,“人类造成的气候变化给动物带来了很大压力,虽然一些物种会适应,但很多物种不会。”

  Ryding指出,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多方面的现象,而且是逐步发生的,因此很难确定其是否为造成动物这些变化的唯一原因。但这些变化发生在广阔的地理区域和多种多样的物种之间,所以除了气候变化,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特别是鸟类出现了强烈的变形。自1871年以来,澳大利亚几种鹦鹉的喙的大小平均增加了4%~10%,这与每年夏季气温变化呈正相关。北美黑眼灯芯草雀是一种小型鸣禽,在寒冷环境中,喙的增大与短期极端温度存在联系。哺乳动物也发生了变化。研究人员报告说,木鼠尾巴长度增加了,而蒙面鼩尾巴和四肢的尺寸也增大了。

  “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这些增长的幅度非常小——不到10%,所以这些变化不太可能立即被注意到。”Ryding说,“像耳朵这样明显的部位预计也会增加尺寸,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一只真实版小飞象。”

  接下来,Ryding打算通过3D技术,扫描过去100年的博物馆鸟类标本,以调查澳大利亚鸟类的变形。这将使她的团队更好地了解哪些鸟类附器的大小因气候变化而变化,及其原因。

  Ryding说:“变形并不意味着动物在应对气候变化时一切都‘好’,而只是意味着它们在进化以便生存下去。但我们不确定这些变化的其他生态后果是什么,或者是否所有物种都能改变和生存下去。”(唐一尘)

  最新发布的自然指数数据显示,中国作者在2022年对高质量自然科学研究做出了最大贡献,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份额首次排名第一,超过美国。自然指数分析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1月到12月,中国作者的“贡献份额”为19373份,排名第一;美国为17610份。

  生态环境部于近日印发《关于深入开展2023—2024年黄河流域固体废物倾倒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

  量子芯片运行对温度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如何实时监测温度变化,了解制冷机运行状态?近日,记者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国产量子计算超低温温度传感器研制成功,并已投入国产量子计算机中使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于21日在京联合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和《2023全球粮食政策报告》。

  站在数米高的“海牛Ⅱ号”面前,这个身量精瘦、满头白发的“小老头”有点不起眼。带着“海牛家族”,他用了30多年时间,实现了我国海底钻机装备与配套地质钻探技术的突破、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光明日报北京5月18日电 记者晋浩天从北京大学获悉,由该校牵头负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的两个项目——“激光驱动的天体现象实验室模拟研究”和“基于超快强激光超高时间—空间—能量分辨技术及应用”项目日前正式启动。

  5月17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截至目前,箭载导航与位置报告装备已多次保障火箭回收任务,能够有效提供重要定位通信支撑,这为后续持续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5月18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在北京发布《2023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介绍,2022年北斗应用总体规模仍在稳步提升,北斗规模化应用正在全面开启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新篇章。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活性胶体系统,其中活性胶体粒子用光谱特征染料编码,形成光致变色胶体群。与现有的变色材料不同,这种光致变色是基于光诱导的活性胶体混合物的垂直相位分层,即现有组分的重新排列,而不是生成新的发色团,因此更加可靠和可编程。

  围绕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方案》特别提到,形成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

  5月16日,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信)研究院联合研发的BSIM卡(区块链SIM卡)在上海对外发布。

  记者从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会议上获悉:5年来,自然资源部大力推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取得重要成就。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之一。它本身不发光,看不见摸不着,具有超强的引力,任何从其身边经过的物质,包括速度最快的光都无法逃离。

  5月17日,《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3)》(以下简称《指南(2023)》)中文版与英文版(Top Academic Conferences 2023)正式上线场会议成为本年度授权使用《重要学术会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标识的学术会议。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